常有人調侃,在北京,吃一頓飯要2小時,吃半小時,等一個半小時。
桌要等、菜要等、結賬也要等。
如何便捷快速地結賬?
這是提高餐廳經營效率、提升顧客體驗不容忽視的環節。
“雙十一”暴露場景支付潛力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支付寶官方公布:支付寶的支付峰值達到12萬筆/秒,是去年的1.4倍。
許多北上廣的年輕人聲稱兜里一塊錢可以過一周。
移動支付的浪潮推動著整個社會支付效率的提升: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15餐飲消費調查報告》指出,現金支付比例下降了將近20%,并不是用餐者更愛刷銀行卡,而是通過各種三方支付平臺的現場支付和預付不斷上升。
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余地,也增加了商家的工作量。
若發生漏單錯單、支付失敗等情況,情況更糟。多趟往返、延長等待,降低的是消費者的好感,增加的是餐廳人力成本,影響的是餐廳的效率和口碑。
“慢”是餐廳移動支付痛點,
但有解藥了!
快餐行業支付流程相對簡單,以肯德基結賬為例,用戶選購完成后,購物清單、折扣計算、付款等是在同一時間點內一次由同一位收銀人員完成。
而正餐支付涉及到的環節更復雜,空間分離(餐桌和前臺分開)、人員分離(服務員和收銀員)、時間花費也更長。
就餐的移動支付的難點,在于打通整個系統,將收銀、付款、會員有機結合,貫通整個支付/會員體系的前后臺數據。
“美味不用等”曾推出過用戶排隊等位的解決方案,現在,對于就餐支付痛點,它給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秒付”。
消費者只需掃描桌上二維碼,就能自動完成桌號綁定、賬單確認、會員身份識別、計算會員價、扣減積分、使用優惠券、返還積分、開具發票、服務評價等步驟。
針對有些菜品需要稱重才能結算的情況,“秒付”也能做設置。
善用工具,
客戶體驗與坪效雙贏
百年以前,現代管理學之父泰勒在工廠里推行以提高工廠效率為目標的管理改革時,遭到了極大的阻力,甚至有工人威脅讓他小心下班路上的子彈。
今天依舊有不少先進的管理方式面對用戶學習成本過高、初期技術不完善的尷尬。
從實際落地情況看,“秒付”實現了商家與顧客雙贏:在桂滿隴、耶里夏麗新疆餐廳、胖哥倆肉蟹煲、晉家門等餐廳,通過“秒付”買單的用戶對門店服務的五星評價率高達95%,大大高于同期其他渠道70%的好評率。
這種局面出現的原因就在于提高效率的同時提高了用戶體驗。
在餐飲經營中,用戶自助,相當于一種“服務分散外包”,提供效率的同時通常伴隨著用戶“被服務”體驗的下降。而“秒付”減少了用戶支付過程中的各種等待和環節,提高了餐廳的信息反饋效率。
用戶只需要簡單的掃描、查看、點選,整個過程不超過2分鐘,快者15秒可完成支付。
對于餐館老板,現在不需要反復呼喚服務員,不需要等待,不需要下載APP、注冊、綁定一系列繁瑣手段,只要微信/支付寶掃描,即可完成“秒付”。
做互聯網餐廳的“核動力”
正如美味不用等創始人兼CEO謝新法表示的那樣,通過創新突破產品“秒付”,不僅實現了支付環節的快捷革新,更通過支付體系與用餐其他環節的互聯互通,實現了顧客用餐體驗的優化。
中國餐飲行業的支付體系正在從傳統支付進入“秒付”時代,
如何用互聯網的思維與產品連接以及打通位、錢、人、菜各環節,在“餐飲+互聯網”轉型的長足發展中占據的角色越發重要,價值也將不斷放大。
作為美味不用等TS戰略(互聯網餐廳整體解決方案)的重要一環,“秒付”要做互聯網餐廳的“核武器”,以“創新產品+創新服務”的倍增效應,提升中國餐飲行業的運營效率和就餐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