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老板內參 崇膳、戴麗芬 | 文
餐飲業跌幅超非典時期
據《聯合報》消息,臺灣餐飲業中,餐館業3月營業額蒸發了153億元新臺幣(約人民幣36億元),同比下降22.3%;外燴及團膳承包業同比減少36.4%。
? 圖片來源:聯合報
總體來說,2020年第一季度,餐飲業營業額為1928億元新臺幣(約人民幣453.9億),同比減少6.6%,為2003年第三季以來最大降幅。
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臺灣餐飲業也曾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當年5月同比下降17.5%,成為非典期間的最大跌幅。這次21%的跌幅遠超非典時期,著實陷入了困境。
餐飲營業額減少五六成,從業者失業
臺灣餐飲業營業額嚴重下挫的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不但導致游客銳減,也降低了人們外出聚餐的意愿,宴會活動停擺。
在臺北天津街一家飯館,晚上7時至9時,正值晚餐高峰期,但偌大的店內,除了記者外,沒有見到其他進店消費的顧客。飯館老板坦言,進入三四月份以來,他們餐館營業額少了五六成,他很擔憂這種不景氣的情況會持續,迫切希望疫情早日結束。
二三月份本是臺灣的火鍋旺季,但臺灣的一些火鍋店內卻一片空蕩蕩,只有幾桌客人,很多常客也不來吃火鍋了。“大家一起用筷子在一口鍋內夾菜,口水都會摻在一起,即使吃火鍋,也會選擇外帶的方式。”一位女顧客面對視頻采訪這樣回答。
臺灣火鍋業者還開發了外帶火鍋湯底和食材的業務,但火鍋外送面臨著其他外送的沖擊,發展緩慢。一位臺灣火鍋業者認為,2月中旬過后,店內營收大降;3月之后,營收降幅更大。3月19日,臺灣疫情突然嚴重,其營業額瞬間掉到一半。
? 圖片來源:聯合報
臺灣南部一些餐飲業也出現困境,因為疫情導致觀光客不來,導致餐飲業一落千丈。嘉義一家餐廳專做陸客生意,如今疫情導致陸客幾乎不來,一整天就只有一兩桌客人。為減少成本,該店長不得不讓員工工資減少并開始裁員。
在餐飲營收大幅下跌的同時,從業者也出現了失業潮。
4月14日,臺灣“主計總處”專門委員陳惠欣公布2月員工薪資調查結果時表示,在2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對很多行業造成影響,據統計,住宿餐飲業雇員月減1.6萬人。
“主計總處”還公布,3月份因服務業受疫情影響較大,減少8000人,其中餐飲業減少5000人。
發放振興券,長期方案遭質疑
臺灣經濟主管部門統計處副處長王淑娟在接受《中國時報》采訪時表示,依據非典的經驗,民眾的消費需求會延后。
為挽救臺灣餐飲業者,政府發放了振興抵用券,補貼餐飲等服務業,金額為每人600-80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40-180元)。
針對振興劵措施,臺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副秘書長柯建斌認為,餐飲業高房租、高成本,受創嚴重,長期振興方案遠在半年到一年之后,對連鎖餐飲來說,振興效果不佳。臺北士林市場自治會會長林天來認為,抵用券無法帶動實際消費,不如發現金,或者減少攤販的電費。
? 平常排長隊的美食攤如今冷冷清清
餐企自救,美食街變成便當一條街
一些餐飲業者為了自救,想出了一些辦法,譬如提供百元便當(約合人民幣23.6元)、外帶服務,還采取一系列降價促銷來吸引顧客。
大約七成餐廳都推出了外賣服務。一些臺灣百貨業者也紛紛推出“百元便當”,針對廣大上班族銷售,以緩解困難。從前的餐飲街,如今變成了便當一條街。
新光三越是臺灣地區的中高檔商圈,商場內有多家高檔餐廳。商場攜手40多個餐飲品牌,開始銷售便當,其中半數餐廳為首次銷售便當,有的還是米其林餐廳。
臺灣不少知名的餐飲品牌也紛紛推出高性價比的套餐便當產品,譬如臺北寒舍艾美酒店推出了四款只需新臺幣100元的五星級商業午餐套餐。
此外,有些餐飲業者開始與房東商量調降房租。但是,臺灣臺北地區的房租比較昂貴,為了減少支出,很多餐飲門店開始縮減員工數量。
撐不下去,餐飲業現關門潮
疫情爆發后,臺灣出現了很多撐不住的中式老餐廳,一家接一家歇業。
4月20日,40年老字號、曾經接待很多政商名流的臺北“老上海餐館”關門歇業。
? 圖片來源:世貿聯誼社臉書
4月23日,臺灣臺北知名的“朝桂”餐廳也以13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3億元)的價格尋求出售,這是臺北東區商圈繼“永福樓”之后,另一家歷史悠久的餐飲門店選擇關閉。
“朝桂”餐廳老板洪勇偉說,兩個多月以來,其生意跌掉八成。他經營了23年的餐廳,挺過了非典、金融危機,如今只能就此吹燈熄號。
“現在一家餐廳能開多久,老板也不知道。”洪勇偉說,外賣無法拯救如今的臺灣餐飲業,他的店面是自有的,都做不下去了。即使一些餐飲業現金流充足,但是,“再有錢的老板,血慢慢也會流光”。
另外,臺北世貿聯誼社、101欣葉食藝軒等餐廳接連關門。
據臺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分析,疫情沖擊之下,4月份餐飲業恐怕更慘。
*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新社、中國臺灣網、臺灣中央社、臺灣《經濟日報》《聯合報》等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