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只有10家店,就被資本兇猛追捧,這家餐企底氣何來?

            只有10家店,就被資本兇猛追捧,這家餐企底氣何來?
            餐飲王道
            對談現場
            2016-11-18
            2.8萬


            11月16日,“遇見小面”宣布新一輪融資2500萬元,投資方為弘毅投資旗下香港上市公司百福控股。在資本的冬天,遇見小面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兩年融資4次,瞬間刷屏。

             
            創始人宋奇覺得遇見小面是今天中國餐飲界最好的項目,沒有之一。他的底氣來自于所有開的店所有月份全部都是掙錢的。
             
            內參君覺得,沒有必要“神話”它,畢竟未來的路還很長。

            但這家店如何將一份面做到顧客、投資人都買賬,就需要研究下這其中的門道。


            看過世界,栽過坑

            首先,創始人宋奇不是一個被理想沖昏頭腦的人,他看過世界,栽過坑,在做“遇見小面”之前,已經完成了相關知識儲備:


            宋奇,東北人。在廣州念完本科,去香港讀了碩士。畢業之后,先做IT銷售,之后進入麥當勞做運營管理,再去百勝做選址開發。

            一圈下來,宋奇已經有了清晰的餐飲概念。“對我來說,麥當勞和百勝的兩段工作經歷更像是一種學習行為。”
             
            這個履歷,非常完美,也是很多餐飲人無法企及的。
             
            但是,現實就是現實,挫折教育是誰都無法回避的。

            2012年,宋奇拉了兩個同學開始創業,從粵式快餐,到東北餃子,直到2014年創立遇見小面,他們才真正認為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宋奇說,“這其中的過程真的是兜兜轉轉,失敗了起來,起來了又失敗,失敗了再起來。”
             
            傳統餐飲人的成功歷程,一般是試錯、試錯、再試錯,然后成功,之后是“百戰歸來再讀書”。

            搶對了風口

            再次強調,宋奇做重慶小面,并不是一個周密的“商業計劃”,而是誤打誤撞。
             
            2014年6月,宋奇他們在廣州體育東橫街開了一個30平米的餃子店,做了三個月,每天銷售額1000塊錢左右,一直在賠錢。
             
            這讓宋奇很郁悶:為什么高學歷做不好餐飲?拼不過隔壁那些小攤小販?當時,他內心已在崩潰的邊緣。
             
            機緣巧合,宋奇從“非誠勿擾”上看到主持人孟非夸贊重慶小面多么好吃,就想也做個重慶小面試一試。
             
            其實,他們是心里沒有底的,只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期望奇跡發生。


            第二天,宋奇就去了重慶,吃了真正的重慶小面,然后果斷決定帶回廣州,并以品牌的方法來運作。
             
            事實上,這個決定讓他站上了風口。
             
            2013年,央視播出了紀錄片《嘿!小面》后,重慶小面開始火遍全國,各地都有人來渝學做重慶小面,初步估計學員過萬人。
             
            市場表現更是火得不講道理。有一個東北餐館生意冷淡,換上“重慶小面”的門頭,都能顧客爆滿。
             
            2014年11月29日,南京萬達廣場3樓,“孟非的小面”正式營業,更是為“重慶小面”來了個“火上澆油”。
             
            遇見小面的風來了!
             
            標準化

            遇見小面一火起來,宋奇的優勢就展現出來了。他用理工科的思維,提出“用科學的態度做小面”的口號。
             
            他把廚房當作實驗室,引入量杯、油溫計、天平、量勺、秒表等實驗用品,讓原本靠廚師經驗做出的一碗重慶小面通過精確的計算變得標準化。


            比如,傳統餐飲的標準化是“油六成熱”、“鹽適量”、“略煮即可”,在遇見小面卻一定要標準化為“油溫210度”、“加入20g鹽”、“煮制30秒”這種精確術語。
             
            這也是學習麥當勞肯德基的標準化,這讓遇見小面天生具有標準化生產的基因。
             
            除了產品標準化,遇見小面還對人才培養進行了標準化。
             
            2015年9月20日,遇見小面成立全國首家“小面大學”。
             
            小面大學的課程是為基層員工量身打造的,涉及營運、產品、實操技能和品牌文化等方方面面,講師以內部高層為主,他們都有著麥當勞的工作背景。
             
            此外,小面大學還為優秀員工設計了相應的職業發展通道。對員工和企業而言,小面大學的成立意味著“雙贏”。
             
            宋奇在其微信中這樣寫道:“小面大學的成立標志著這個品類有機會走向真正意義上的連鎖品牌。持續不斷的學習將使我們具有自我造血的能力。”
             
            而資本之所以會青睞遇見小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資本看中“人”。能沉下心來做事是宋奇的優點,他對未來有著清晰而果斷的判斷。
             
            因此,宋奇說過一句很不謙虛的話:雖然有很多重慶小面,但它們不能夠跟我們進行規模化競爭。“在我眼里大多數做小面的,那都是戰斗力不足的渣兒。”

            打造“戰斗力”

            宋奇認為自己的戰斗力是,把遇見小面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
             
            “當遇見小面成為一個品牌的時候,它給顧客帶來的什么,第一安全感,第二就是降低消費者選擇的時間和成本。”
             
            其中店面選址和持續升級,就是代表性的打法。
             
            遇見小面第一家店是路邊店,是1.0版本,之后在廣州CBD珠江新城的第二家店就是2.0版本,后來直到第四家店的陸續開業,他們就開始跟一些知名的地產商合作,比如萬科、凱德等等,也就是3.0版本。


            此后,遇見小面有了自己的選址原則:去價值感強的地方。哪的高手品牌多,他們就去跟著去哪,“抱大腿”的辦法不但能學會賺錢,還提高品牌勢能。
             
            2015年12月27日,只有104平米、44個座位的遇見小面萬科里店做出了33.8次翻臺,刷新了中國餐飲品牌在商業地產項目里的翻臺記錄。
             
            宋奇認為,餐飲創業者最應具備的能力就是學習能力,要能夠主動尋求進化。“當然,這種進化也包括了餐廳形象的改變。拿我們遇見小面來說,每一個新店面都是一個新版本,是不斷升級的過程。”
             
            這也贏得了投資方的肯定。
             
            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王小龍說,遇見小面創始人宋奇和他的團隊有夢想,并能持續地學習、創新、升級,在“小面”看似紅海的細分領域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展現出了相當強悍的競爭能力。
            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1.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