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快餐內卷加劇,一個商場7家面館扎堆,做不到這一點的遲早被淘汰!

            快餐內卷加劇,一個商場7家面館扎堆,做不到這一點的遲早被淘汰!
            餐企老板內參
            品類洞察
            2021-11-26
            3.2萬



             一線商場進入快餐混戰期。


            總第 2896 
            餐企老板內參  戴麗芬 | 文


            快餐“廝殺”加劇
            一個商場7家面館


            在北京安貞門附近的環宇薈商場,去年這會只有霸蠻、丸龜制面、牛湯哥3家面館,今年在霸蠻的旁邊,多了一家和府撈面、馬記永牛肉拉面等4家面館,一個小商場7家面館。


            內參君扒了一下這些活躍品牌開店數據,的確有幾分當年瑞幸跑馬圈地的勁頭。以陳香貴為例,今年4月份內參君觀察到,這個品牌在上海開出8家門店后,僅半年多時間,目前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已經布局了200+家直營門店,已經開業的約120家左右。

            陳香貴和馬記永,以及張拉拉,被業內人士稱為“來自上海的三大拉面品牌”,他們的戰略路線非常一致,首先瞄準一線城市一流商場的好位置。

            北京望京凱德mall,加上即將開業的有7家面館

            下半年同樣在一線城市野性開店的品牌,還有來自蘇州的松鶴樓,目前已經開出60多家門店。


            快餐內卷的3個姿勢

            這些開店猛如虎的品牌,給一線城市原來的一些快餐品牌,帶來了不少壓力,整個行業也出現了多種內卷現象。

            內卷之一:最明顯的就是房租和人工成本的上漲。

            唐肴創始人孫明曾告訴內參君:“市場供需變化了。去年拿鋪只有市場價的7-8折,今年已經漲到了1.1-1.5倍。資本入場對市場競爭產生了很大影響,拿到錢的品牌,不再缺錢,但是有了開店需求。”


            煲仔皇創始人薛國巍也表示:“購物中心渠道的快餐格局受到的沖擊最大。因為購物中心迭代比較快,2-3年更新一波品牌。不過商場也是‘看人下菜碟’。由于購物中心想維持品類的豐富性,所以同品類競爭比較大,導致粉面類租金上漲。”

            內卷之二:許多快餐品牌改變了以往專注單品的策略。

            “今年做單個品類已經行不通,需要多個品類融合。”一個快餐品牌創始人告訴內參君。

            單品類的消解在不少快餐品牌身上得以顯現。比如,阿香米線旗下的剪花娘子,主打涼皮、肉夾饃、刀削面,而今年“阿香米線-粥粉面”,升級為“阿香米線-土豆粉·刀削面”。再比如,和府撈面也不只賣面,還有炒飯等產品。

            品類的延展,帶來的直接作用就是增客單價,吸引客流。吃面配串已經是快餐標配了。每家快餐店多多少少都是一家小吃店飲品店。

            內卷之三:性價比之戰。

            在海底撈的9.9面館之后,許多快餐品牌開始推出9.9的產品。尤其是在當下的經濟形勢下,性價比成為了消費者就餐的重要參考維度。比如,霸蠻在今年也推出了9.9元的產品。通過降低客單價,來拉高消費頻次。


            資本過境后
            新快餐們能撐得住嗎?

            為啥新快餐品牌都熱衷在商場開店?

            一方面,是當下消費品牌向商場聚集的效應。據啟承資本調研,在一線城市S級商圈開出爆店,對新一代餐飲品牌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因為這會成為后續全國拓展時招商的重要參考案例。

            另一方面,品牌在跨區域開店時,打入商場更容易打開品牌勢能,占領消費者心智。

            而對于這些快餐新貴們,在商場持續開店并盈利的挑戰并不小。

            挑戰一:在短暫的商場紅利期后,接下來會陷入選址難題,規模化遭遇瓶頸。

            好位置有限,同品類品牌一多,鋪位就不夠,導致房租上漲。目前的北京市場已經出現了這個苗頭。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不至于專程吃一碗拉面,決定客流量的重要因素還是選址,位置好不好,人流量大不大。

            目前來看,新開出的粉面品牌仍有市場空白的紅利,可以搶到好位置。不過,當一個城市大量引進新店后,好位置就不多了。

            在商場之外,社區是快餐的大江大海。而新的品牌大多是商場邏輯,要打進社區并不容易。


            薛國巍認為,“社區店的模型就是服務1公里商圈的客人,打的就是性價比,而且鋪位租期比較長。原來的團隊在性價比、鋪位上都有優勢,沖擊不大。外賣渠道競爭比較激烈,線上線下運營都比較有挑戰,整體格局變化也不大。”

            再看下沉市場,邏輯與社區店類似,在性價比這個硬核標準上,新的牛肉面品牌很難打過曾經那批客單價十幾元的蘭州拉面。

            挑戰二:經營效率沒有明顯提升,長期來看,門店整理利潤可能不占優勢。

            從門店經營情況來看,拉面館的客單價在25-35左右,相對和府撈面這類品牌,并不算很高。而且商場營業時間一般是從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如果臨近寫字樓,常會出現午餐爆滿晚餐冷清的情況。內參君在探訪不同商圈發現,晚餐時間段很多面館都沒有滿座。

            一位北京某商場的招商經理坦言:“新入駐的快餐品牌,和此前的同品類品牌對比,單店營收大體持平。”


            商場快餐洗牌期并不遙遠
            解決這個問題的才能活下來!

            應該說,這一波快餐爆發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品牌扎堆進駐商圈。商圈店給品牌帶來的流量紅利,和它背后所要付出成本和代價,真正的餐飲人都心里有數。

            資本進場后,快餐市場的生態已經瀕臨失序。

            餐飲市場的戰爭,終究要回歸餐飲本質來看。瘋狂拓店之后,保證每個門店的現金流成為了擺在這些品牌面前最大的挑戰。不同于互聯網項目,在餐飲市場,一旦不盈利,房租成本就是一個巨坑,今年的海底撈的關店收縮就印證了這個道理。


            趣小面員工曾曝出,“陸正耀要求每家門店都必須盈利。”

            事實上,這就是快餐的命脈。陸正耀一個互聯網出身的人,從瑞幸身上學到了這個道理。而更多頭腦發熱的人還沒想明白。

            對于快餐來說,不存在“先做大再做強”,因為快餐賽道根本沒有藍海,野蠻生長的邏輯很可能站不住腳。

            做連鎖快餐怎么盈利,效率是一個老生長談的問題。餐飲精細化管理專家盧南表示,雖然新品牌不斷涌現,能不能活下來,要看它們作為快餐店的運行效率沒有實質性提升。

            “只是抄洋外餐的形,而沒有抄到魂,洋快餐的魂是效率,考合餐飲的唯一指標就是人時營業額。”在他看來,許多新品牌沒有真正提高用人效率,資本過境,最后可能只會剩1-2家。




            輪值主編|王菁    視覺|代丹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內參視頻號矩陣推薦:中國餐飲供應鏈的一個核心特征,即工業化替代手工,或者工廠生產替代門店后廚加工,并且是從非核心品類開始的……歡迎大家關注和點贊,也可進入視頻號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


            掃碼關注“深扒餐飲供應鏈”視頻號
            ↓ ↓ 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 ↓



            商務合作: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真真18037518262(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1.3萬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1.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