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來,移動互聯網已經是一個能把耳朵磨出繭子的詞了。
無數圍繞著下一次互聯網淘金大潮的預言一個又一個的層出不窮,圍繞這個主題的關于模式的探討后浪推前浪的進行著,更成為了一場媒體追逐的盛宴,凡是沾了點邊兒的事都可以被拉出來說個事兒。
從我們一個開煎餅鋪子的來說,也被強行掛上了一個“移動互聯網”的牌子,很多媒體的報道里都把黃太吉和所謂的O2O模式綁定在一起,把我們塑造成一個移動互聯網淘金的一個典型,一個O2O模式的先驅。
坦白說,這是不對的。
第一,我們最在意的就是煎餅果子好吃不好吃,大家喜歡不喜歡吃。第二,我們在意我們的服務夠不夠好,人家還會不會再來。
為了達到這兩個目標,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為此服務的,而且我們只采用必要的方法去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都沒有想過我們要去做什么O2O模式,或者是什么其他模式,所以這樣的符號多少有失偏頗。
模式都是后找的,做成了,往回一看一總結,就可以號稱一個模式了。就像魯迅說: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但不可否認,“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工具”確實對黃太吉的發展極其重要,甚至是我們創業的奠基石,更是我們這個“水泥+鼠標”模式的關鍵要素,我們堅信這里面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不僅僅是傳統價值的回歸,更是傳統行業到了被互聯網思維滲透和改變的歷史機遇前。
但必須聲明,我們這么做的核心原因是因為我們創業的時候正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需要順勢而為,需要因地制宜,我們自身具備這樣的互聯網血液和無可改變的互聯網思維,而不是為了符合什么所謂的O2O模式才去做這個煎餅果子的事業,僅僅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已。
既然大家對這個話題很是感興趣,那我們也分享一下我們眼里的“移動互聯網”是什么樣子的。站在我們自身的角度看看這種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在未來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影響。
但是特請注意我們所討論的未來僅適用于類似黃太吉這樣的生意模式,不能代表其它更多模式的預期和判斷。
那我們先說說,移動互聯網到底哪不一樣?
第一,姿勢變了就是個大事情。
互聯網當然已經不新鮮了,影響我們已經超過十幾年,我們早以習慣了對互聯網的使用。但是移動互聯網不也是互聯網嗎?不就是用手機或者iPad一類的移動終端上網了嗎?有什么大不了的。
其實這是個大事,因為你上網的“姿勢”變了。
過去你上網,最起碼你得坐在電腦前,也就是說,你必須是個坐姿。但是現在由于上網接入終端的改變,你可以是任何姿勢,因為你的姿勢不僅可能是靜態的坐著,你也可以是行動的姿勢,你還可以是睡前躺著的姿勢,雖然找個地方站著的姿勢,你的身體由于“移動互聯網”的存在而被解放了,所以你可以用各種姿勢上網。
這各種姿勢真的那么重要嗎?很重要!因為這代表著每個姿勢背后的“地點”的大幅增加,每個“地點”代表著你去這個地點的“時間線”,而這個“時間線”就是大幅增加的互聯網訪問時間和訪問頻率,這就是一個大金礦。
姿勢解放了,上網時間就變的多了,這是第一個改變。
第二,主次關系不一樣了。
以前的上網,起碼得有個臺式機,好一點有個筆記本,具備一定的移動能力,但是你到哪都得背著個巨沉的包吧,你到哪都得把裝在包里的筆記本拿出來吧,再開機,再打開瀏覽器,用完再裝回去繼續背著換地方,這還是前提是你得有個能坐下的地方,就這一系列動作也已經是個巨大的使用成本,所以在這個階段里,人是為終端服務的,人得跟著機器走。
但是移動互聯網把這個事情給掉了了個,終端開始為人服務,機器跟著人走。你不用再去一個能上網的地方同時需要一個上網設備了,這個設備開始隨時隨地跟著你,這時候你上網的頻率同樣也會被增加,你能去的地方就更多了,你不會被受到物理地點條件的限制而失去接入互聯網的通道。
第三,需求可以被獨立細分了。
過去上網,不同需求得去不同網站,搜索去百度,新聞去新浪,買東西去淘寶。但是由于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的出現,每個需求都變成了一個應用,和過去的體驗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干一件事就用一個應用,甚至一個應用只做一件事。這樣代表著每個需求都可以成為一種應用,每種過去不能被過去體驗滿足的需求現在都可以被獨立的挖掘出來成為一個新的服務機會。
第四,心智距離再次被縮短了。
工業革命發展的最大改變就是改變了人類對“距離的認知感”,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了。互聯網信息時代再次把這個“距離的認知感”再次減小了。
移動互聯網再次將這個距離大幅縮小。我走在紐約街頭,隨手拍個東西,發到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里,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在第一時間看到我的現場直播了,雖然他們人不在這里,但我成了的前方記者,同樣獲得了我和我所處的地理位置的“整合信息”。
這個時候,世界的距離被縮短到“我打開朋友圈的那一瞬間”,每個人都成了那句著名的歌詞“你是我的眼”。
那在這樣的“上網姿勢革命”,“人機主次變革”,“需求多樣獨立”,“心智距離縮短”的四個移動互聯網的特征下(當然特征不只這樣,因為篇幅關系,我們只說這些)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創造更酷的體驗來重新考慮我們正在做的生意了。
移動互聯網未來的機會在哪里?
第一,排全世界的隊,售前體驗里的機會。
實體店經營的第一大要素就是一個實際的物理店面,而這個店面往往又是因為需要滿足目標客戶數量或者是目標排隊數量而設置的。
但是這里面有一塊被店家和顧客都浪費掉的時間,即“售前時間(真正開始消費之前的時間)”。以一般的飯店為例,就是我到了飯店,等位,坐下,等著菜單,翻開菜單,討論半天,叫來服務員,點菜,服務員反復確認重復,服務員拿走菜單,這個連續的售前過程其實在耗費著店家和顧客雙方的巨大成本。
在我們這個小煎餅店也是一樣:客人來到這里,排隊看菜牌,等待,等到了收銀臺前,告訴收銀員他要吃什么,然后付款,雖然這種快餐模式已經大幅縮短了“售前時間”,但是在我們看起來,仍然是有巨大提升空間的。所以移動互聯網能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第一個關鍵機會——即改變售前體驗。
設想一下,假如你的手機里有一個黃太吉的APP,你可以通過它來直接查看菜牌,直接下單,當然也包括了很多定制化需求,比如要蔥不要蔥,多辣少辣等等,點好之后付款,得到一個確認密碼,并可以提示我們你大概到店的時間。
下單完成后,我們的后廚會收到一個預約指示:15分鐘后,有一個點了四個雙蛋煎餅的顧客到來。
接著你來到我的店里,不需要再去排隊,而是走到店門前的其中一臺點餐終端機前,你輸入密碼或者掃描手機的二維碼,然后機器馬上吐出一個小票,上面標注取餐號碼,后廚同時收到指示:顧客已到,可以出餐。然后你就可以聽到廣播,到指定窗口去取你的餐。
這節省了多少時間呢?我們算一筆賬,過去你為了實現點餐(即告訴我你要吃什么),你可能需要步行15分鐘,或者還需要專門開車過來,只是為了告訴你要吃什么。
如果在高峰時段,即使你到了店里,仍然需要排上15分鐘的隊伍,等你終于拿到自己的點餐小票的時候,你最起碼已經耗去了30分鐘,當然這30分鐘不能光記在你的頭上,這同樣也要算作我們的“售前成本”,甚至還要算上我們的后廚得“等待你30分鐘”之后,我們才知道為你做什么吃的。
這樣我們彼此之間僅僅為了實現一個“你要吃什么”的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信息傳遞,都彼此之間耗費了巨量的時間成本,如果我們每天服務600-700名顧客的話,這里面的“售前時間”的消耗是非常驚人的。
當然,你說這個流程不就是現在很多電影院手機買票,現場取票的流程一樣嗎?沒錯!電影院這個辦法很好的解決“我到底要看哪場時間的電影和我要坐哪個坐位”這兩個最核心信息的傳遞方式。
從最開始我必須趕到現場排到柜臺前才能知道我的坐位,但現在不管我在哪,我都可以完成這兩個關鍵信息的傳遞和確認。
這代表著什么?代表著電影院能獲得的“潛在排隊人數”大大增加了,這個人數增加就代表著“銷售效率”的大幅提高,因為只有更多的人來購買,才能實現更多的銷售機會。
這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只是之前沒人想過把這個排隊電影院的解決方案用在快餐店或小型餐飲的“售前體驗改造”上吧,這就是排全世界的隊。
第二,收全世界的錢,支付體驗里的機會。
刷卡消費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存在和電子貨幣的統治地位雙重夾擊上,未來你的財富不過就是一組或多或少的“數字”而已。所以所謂支付,就是實現這些“數字”的信息轉移對接而已。
“刷卡”消費雖然方便,但是還不夠方便。我們認為最簡單的方法是只“刷”,但是應該沒有“卡”——把卡的部分用別的媒介來取代。
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手機(移動設備)本身,所以“近距聲波消費”是我們看中的另外能夠改造店家消費體驗的機會。當然這個是必須要求顧客到店內現場消費之后才能做的事情。在來之前如果實現支付已經是一件很小兒科的事情了。
但是這種近距聲波刷卡的方式應該能夠改變小型便利商店的模式,這個不僅僅是“我支付”的問題,也是“買了什么”的每個物品的清算掃描問題。
真的有必要我把每件東西放進去,還要把每件東西都拿出來掃一遍條形碼,才能知道我該付多少錢嗎?這種用戶體驗其實非常不好的。
近距聲波能不能直接解決物品清單掃描的問題,讓我直接付款可以嗎?我們想交換的無非就是一個“我買了多少東西該付多少錢”的信息交換問題。這種非常基本的“信息交換”不應該通過顧客和店家自身的繁復的“身體行為”——即放進去、拿出來、掃過去、再放進去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因為這不科學。我們認為這是第二個移動互聯網可以改變的商業機會。
第三,交全世界的朋友,實體店的虛擬社交關系里的機會。
我們每個人在微博上、微信上有很多朋友,這樣就形成了我們的朋友圈,我們的社交關系,我們彼此分享有趣的事情,我們彼此之間也存在著一個核心動機——即“情感交流”。
在過去的時代里,一個實體店是沒有生命的,也很難有什么真正的社交關系,當然也會有熟客,但是熟客不來這里,你們是沒辦法實時交流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因為來你店里的每個顧客都具備著“在這里,馬上上網”的能力。以及他們“在網上找到你這個店家”的期望,所以你突然具備了一種非常具有誘惑力的可能性,即“和TA交個朋友”。
你可以直接的獲知一個關鍵信息,即“你的顧客喜歡不喜歡你”,這對于某些小店來說,可謂是生存之本。
一個實體店也可以變得有血有肉有性格,雖然它背后是一個或幾個人代表這個店家這個品牌在和消費者溝通,但仍然不影響這個實體店以一個“平等的人”的形象出現在消費者面前,而且在這里開始建立起店家自己的“社交關系”。
這是一次對于實體店經營方式與過去“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分水嶺,在以前的“傳統互聯網時代”都不行,因為不可能每個人在你的店里用它自己的設備上網。
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每個坐在你店里的客人都不是他自己一個人,他是他的“社交關系”他的“朋友圈”的最高代表,來到你的店里的他也代表了他的圈子。
“他喜不喜歡你”影響到他背后的“那成百上千的人”是不是喜歡你。這是挑戰,但更是機會,能真正的跟過去只是“交易買賣”關系的顧客成為真正的朋友,相信一定是不錯的感覺。
以上三種機會,即實體店的“售前體驗”、“支付體驗”、“社交關系”,其實說白了就是去尋找一種“信息傳遞”的更高效率方式。
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存在使得“在店外解決售前體驗”,在店內“實現數量和數字信息的直接交換”,在消費后“保持社交關系”這幾種新型的用戶體驗方式成為完全可能,而且這可能正是未來所有實體店的新型經營規則,每個人不被規則改變,就可能被規則淘汰。
當然,在我們看到很多機會的時候,仍然需要一些反思。
移動互聯網本身當然是一種經濟,可以產生價值,比如游戲等內容的直接獲利,比如流量通過廣告套現,比如其他類型的增值服務等等,但是這些與它所應該肩負的使命比起來就非常微不足道了。
它的使命是什么?移動互聯網的使命就是改造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最終使得實體經濟(尤其是第三產業服務業)建立在移動互聯網之上。只有如此,移動互聯網可以稱為“移動互聯網經濟”。
當僅僅中國餐飲百強企業2012年的銷售額就高達1800多億(我們還認為遠不只這個數字)的時候,移動互聯網在今天又真正在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古老行業里分到了多少油水,改變了多少規則呢?
移動互聯網不是“移動設備”互聯網,移動的是“人”,不是“設備”。
設備將通過“穿戴式設備”的普及和“個人屏”的連接來實現,未來的數據核心是“人”自身,而不是“設備”。
移動互聯網設備僅僅是“身體”,通行其中的與人關聯的“賬號”才是真正的核心。好像iPhone僅僅是一個會死亡的身體,但是Apple ID確實一個不滅的靈魂,它可以在任何一個新的身體(終端設備)上重生并延續之前生命里的所有信息和記憶。
寫了《失控》的傳奇思考者凱文。凱利,曾經這樣總結互聯網的發展:
第一步是Link to computers,那是最早期的互聯網。第二步是Link to Page, 那是Yahoo, Google曾經的時代。第三步是Link to Data, 這是過去五六年的Web2.0時代。第四步是Link to Things, 有的人說這是“物聯網”,其實這就是說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只是現在所有的上網設備還是專門的上網設備。
當未來每個“設備”都能上網的時候,也不是什么大驚小怪的事情,剛剛過去的2013WWDC大會上,當大家對iOS 7的新設計掙得面紅耳赤的時候,蘋果不也悄悄發布了汽車智能操作系統的解決方案嗎?蘋果已經走在了Link to Everything的前夜了。當然Google的Glass和無人汽車同樣也走在最前面。
但是這還是一個沒有完結的預言,我們總是相信一種古老的智慧:從哪里來,就回哪里去。好像圣經中耶穌所言“我們來自塵土,終將歸于塵土”。
不管你是什么什么互聯網,還是Link這個Link那個,最核心的本質還是“人的使用”,歸根結底這還是為了人服務的。
所以最后的一個終極Link可能就是Link to HUMAN!這不僅僅是指我們個人的全部信息全息的儲存在虛擬的互聯網上。
這也代表著我們的物理身體將具備“互聯網接入代替器官”功能,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將加入來自“互聯網”的影響和判斷,我們的“感知系統”也將變成那個未來無比強大的終極互聯網的一個“信息獲取終端”。
在那樣的時代,物理的我和虛擬的我,也許真的要傻傻分不清楚了。
也許我們正處于一個變革的前夜,只是我們不自知。也許我們正在做的實體經濟存在著另外一個可能性,只是我們的思維方向是錯誤的。也許我們有更好的機會把握一個難得的機會,只是我們被一個又一個概念沖昏了頭腦。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思維,新的行動。
希望見到更多的踐行者,一起向前,別忘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