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一碗粥的生意經:4年開店1000家,單店最高月售3萬單!

            一碗粥的生意經:4年開店1000家,單店最高月售3萬單!
            艷子
            頭部案例
            2019-08-08
            2.1萬


            ▲ 關注內參,獲取福利
            到公眾號回復“海底撈”,可領取“海底撈管理金句100條



            前段時間,小S在微博上“表白”曼玲粥:“實在太好吃了,久久不能忘懷……”,使得這個品牌“一夜爆火”。


            事實上,曼玲僅靠一碗粥,4年開店1000多家,單店單日最高銷量1800單,月售最高達到3萬單。


            它究竟有著怎樣的生意經?



             餐飲老板內參主筆 艷子 /文




            “做粥我不是最早的,而且我的粥和別人的也沒有非常大的差異。”曼玲粥的創始人鄧公斷如是坦言。


            但為什么曼玲能成為外賣平臺上粥品類的銷量冠軍?


            和鄧公斷深聊后,內參君終于了解到背后的秘密。








            賣粥就是賣水

            易操作,易復制,利潤高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粥只是一個早餐品類,消費頻次不高,價格又低,而且很難做出高溢價,做粥專營店似乎并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真的是這樣嗎?


            鄧公斷最早也不賣粥。2000年,他在上海的工地做小工,5年后做到包工頭。后來手下的工人越來越多,為了解決這些工人的吃飯問題,2007年,他開了一家家常菜館,賣炒菜、盒飯等。


            真正開始做粥是2012年。當時有一個親戚看到醫院旁邊的粥店生意非常火爆,鄧公斷考察后發現,粥做起來很簡單,易復制,而且毛利高,基本上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毛利。


            后來,他以愛人的名字命名,在醫院附近開了一家店,生意確實不錯,這家30㎡的小店每個月能凈賺七八萬。2012~2015年間,他又接連開了30多家店。





            那時候,已經有了美團、餓了么,但消費者對互聯網餐飲的認知并不高,還是電話叫外賣,或者到店里打包帶走。


            鄧公斷說,自己也沒想那么多,只是想著開一家店賺一家店的錢。但萬萬沒想到,真正讓曼玲粥走上快車道的,正是外賣模式


            目前,曼玲粥90%的營收來自外賣,一年高達幾個億。據美團和餓了么的數據統計,曼玲粥是目前全國外賣平臺上銷量第一的粥品牌。





            鄧公斷說,2016年他做出加速擴張的戰略轉變,主要源自外賣訂單里的一個發現。“那時還談不上大數據概念,就是我們中午的訂單量比早餐多,甚至夜宵比中午還多。我才確認,粥是一個全時段的產品。”


            消費者對粥的認知、或者說他/她的生活習慣已經發生了變化。粥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早餐品類。


            這種消費需求很快得到了驗證。2016~2017年,曼玲兩年開出了200多家門店。到了2018年底,達到650家。目前簽約店鋪有1100家,今年底,鄧公斷說有望達到1300家。





            把粥外賣做火有5個秘訣


            怎么把粥外賣做到無人能及?總結來說,內參君認為曼玲有5個秘密武器。



            1、打造一個記憶點



            鄧公斷認為,粥是百姓餐桌最常見的東西,口味也都大差不差,如何做出高溢價?那就要做出屬于自己的亮點,讓別人能記住你。


            曼玲粥的特點之一就是分量大,別人的粥在400~500克,曼玲粥就做到750克,多了將近一半。


            喝不完,就是一種記憶點”,鄧公斷說,曼玲粥跟別人的粥有區別嗎?有,但事實上這個差異并不大,“我的粥也不是用泰國香米熬出來的。”


            “就像海底撈的標簽是服務好,巴奴是毛肚好,一個品牌可能有很多特色,但總要有一個最明確突出的點,讓顧客能記住你,這個非常重要。”


            曼玲粥的包裝好不好?好,但曼玲是賣包裝的嗎?并不是,還是賣產品本身。所以要從產品里提煉這個記憶點。



            2、賣套餐,保體驗



            雖然是粥店,但令人訝異的是,曼玲的SKU居然高達100多種。鄧公斷說,做粥雖然他不是最早的,但是把包子、點心等產品和粥完美搭配,在上海他是最早的。


            別人賣粥可能就搭配著賣個包子,但曼玲的配餐就非常豐富,包子、油條、春卷等蒸的、炸的、煮的都有。“因為顧客光喝粥也喝不飽,套餐可以吃飽,體驗也更好,同時也能提高客單價。”


            鄧公斷說,自己開的不是粥店,而是圍繞粥這個核心的產品延伸





            但這個套餐的搭配也非常有講究,首先選擇的單品全都是顧客點擊率比較高的;其次是便于出餐,操作復雜、難復制的單品不要;第三是毛利也不錯的。


            很多堂食的產品并不適合做外賣,比如需要10分鐘才能出餐,(配送)時間長了口感會產生變化,還有的是(脫離好看容器)體現不了它的附加值,這類也不適合外賣。


            鄧公斷說,外賣的菜單一定得精心選擇,粥品類,就是一個低消高頻的產品,把它做得太高大,顧客也不一定有這樣的需求。



            3、30秒出餐,保速度



            其實做粥外賣的商家很多,但曼玲的訂單量最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用戶體驗好,除了產品本身,還有速度快,這是外賣用戶的最大痛點。


            曼玲有一個30秒出餐原則,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外賣訂單主要集中在中午的一個半到兩個小時里,這個時間如果騎手沒有按時取到餐,不僅會導致消費者差評,影響復購。平臺也不會給你流量(騎手報備后平臺會限制流量)。


            鄧公斷說,這背后要有制度保障消費者的體驗,同時也是由產品結構、廚房動線決定的。





            堂食顧客對菜上齊的預期一般是20分鐘,但外賣產品必須保證10分鐘之內出齊,如果是爆品,必須在5分鐘之內完成。這就是上述說的復雜的餐不做外賣。


            曼玲是現熬粥,但是一大鍋一大鍋先熬好,再用小鍋進行調味。這樣可以保證外賣快速出餐。


            其次,曼玲的套餐一般按照蒸炸煮均衡搭配。后廚根據不同工藝分配動線,一個人只負責炸,一個人負責煮,一個人負責蒸品,比如每個人負責的流程只需20秒,大家同時配餐,一個訂單配齊就只需20秒。



            4、定價有玄機,保利潤



            鄧公斷透露,粥的毛利本身比其他品類高一些,商品在平臺上的定價一般在食材成本4倍左右最健康,這樣可以靈活參加平臺的各種活動,不做活動時,利潤還能高一點。


            因為無論是滿減活動還是直接打折,表面上讓利消費者,實際上能給品牌帶來更多露出的機會,這是提升門店曝光量、獲取流量的一個入口。所以,能參加最好。





            在曼玲,粥是引流產品,定價不算高,但顧客消費頻次高。搭配粥的一些配餐就屬于利潤型產品。


            比如小油條,肯德基、麥當勞賣6元一根,曼玲用同樣品質的油條,只賣四五塊,雖然比大牌便宜,但利潤卻也可觀。


            還比如包子,別人賣大包子,頂多賣兩三塊,但曼玲賣小包子,三個頂一個大的,定價七八塊,顧客一樣能吃飽,感覺也挺實惠。



            5、堅持和專注,保品牌



            除了上述幾個策略,曼玲能有今天的規模,鄧公斷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堅持和專注


            當年他開粥店的時候,是看到別人的粥店生意好才干。后來他開到30家店的時候,別人都有了100多家店。


            但如今,曼玲一千多家店了,曾經他對標那個品牌已經沒有了。


            就是因為當年黃燜雞特別火的時候,那個品牌就在店里加黃燜雞,便當火的時候,又加便當。因為他覺得很簡單,就煮一碗飯,其他用料理包加熱就行了。做著做著,就把粥邊緣化了。


            當老板開始不重視,顧客進到店里,就會看到粥、米線、便當等亂七八糟什么都有。久而久之,他對你的品牌就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鄧公斷說,他有一些加盟商也曾這樣動搖過,但他堅決不讓加其他品類。因為作為消費者,自己買東西都是到品牌專賣店去買。如果什么都賣,就給不了消費者一個明確的購買理由。


            所以,一直到現在,曼玲堅持圍繞粥品類做升級,這里面其實還有很大的市場可挖掘。比如女性在生理期適合喝哪些粥,馬上就會推出針對此的產品。


            做產品一定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去做,我也經常跟身邊做餐飲的朋友聊,他說首先要考慮有多少毛利,有多少利潤,才能去做。我說你圍繞著這個只能走進死胡同。”


            “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消費者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毛利)。你不知道消費者買不買賬,消費者不認可的產品,難道賣給自己吃?”





            目標開到1萬家

            粥品類有大市場


            前段時間,小s在微博上表白“曼玲粥”的同時,曼玲也遭遇了一場品牌危機,被公眾推到聚光燈下后,也被曝出有一些門店的衛生存在安全隱患。


            此次采訪,內參君專門問了鄧公斷對此事的看法,他非常坦然。


            “這給我們敲了一次警鐘,你在發展的過程中,在快速奔跑的路上,要記得回頭看看走過的路,不能你前面在開(路),后面的不堪一擊,這是很不健康的。”


            鄧公斷說,希望自己的品牌每時每刻都能接受消費者和市場的監督,這樣能迫使企業更好成長,他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改善管理不到位的情況。


            由此,內參君問到他關于品牌升級的話題。是否會請代言人或者做一些品牌推廣,鄧公斷說,目前的重心還在開店,“只有越來越多的門店健康地活著,品牌才有更多影響力。





            現在團隊的首要目標,還是門店怎么樣從1000家變成1500家變成2000家,曼玲要努力開到1萬家。


            鄧公斷說,目前全國大概有10萬家粥店,曼玲要做到十分之一的市場份額。這個品類完全能支撐起這么大的一個市場。


            未來在開店的過程中,也會做品牌建設,比如現在已經開始轉直營模式,門店陸續升級,未來計劃開100個城市旗艦店,讓消費者對曼玲有更清晰的認識和體驗,在平臺上看到這個品牌,知道它的店長什么樣子,知道它是一個什么樣的規模。


            另一方面,未來也會努力增加線下的占比,線上線下盡量達到五五開,這樣的門店會更健康。





            小結


            采訪完,內參君有一種感覺,曼玲并沒有什么十分高深的經營哲學,很多都是基于常識的決策。


            難得的是創始人的堅持和專注,以及從始至終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做產品。


            別人只看到他趕上外賣的風口,但同樣的風口下,為什么成功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這可能是每一個創始者需要思考的。


            · end ·

            輪值主編|王菁  編輯|于聰聰  視覺|勁影  于聰聰


            31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1. 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