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網紅餐飲品牌曇花一現,可誕生于2013年的網紅歐包界鼻祖原麥山丘,卻凹出新高度。
在2018年,憑借38元的客單價,它的營收卻突破了2億元。再對比去年餐企營收普降20%的現狀,原麥山丘營收能逆勢增長20%,更顯難得。
同樣面臨著消費升級、競爭加劇、外賣紅利消失等諸多困境,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又有哪些對餐飲市場的新洞察?
這不,我們和原麥山丘的CEO姚天聊了聊。
餐飲老板內參 白劉陽 發于北京
在原麥山丘的每個門店正中央,都會放置一個透明的玻璃陳列柜。橘黃色的暖燈打在剛出爐的面包上,顯得光澤誘人、閃閃發亮,活像商場櫥窗里的時裝精品那樣吸引著顧客的眼球。
一位昵稱叫做“馬綿羊”的顧客這樣說道:你開在 / 我前男友家樓下 / 可我還是 / 經常去買
消費者如此熱情,姚天卻告訴我“在開店這件事上,需要放慢節奏。”
1
我是一家面包品牌,不是面包店品牌
2017年原麥山丘還在不停地開店,但當時沒有想清楚,我們到底是一個面包品牌還是一個面包店品牌。
我覺得這是值得所有人去思考的。比如你是做米粉的,你就要搞清楚你是一個米粉品牌還是一個米粉店品牌。
如果我是面包店品牌,那我就要大規模開店,我可能需要開到各個社區、進駐各大商超、甚至是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比如星巴克,它其實不是一個賣咖啡的,而是一個咖啡店品牌,店里它可以賣很多其它的東西,是一個交易場所。
以前,原麥開的所有店都是走精品店的路子,店里只賣面包,甚至連蛋糕都不賣,飲品也很弱化。
但是,經過這幾年的探索,我覺得原麥其實應該是一個面包品牌。換言之,我賣的應該是面包這個產品,而不是空間或者交易場所。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在開店這件事情上,我們就需要放慢節奏。已有的店面,我們要把它做成一個體驗的場所、把它打造成品牌形象店,用來樹立品牌形象的溢價。
所以,原麥真正應該走的路是——通過形象店和展示店,讓消費者看到我們、了解我們。隨后,消費者可以在家門口、在便利店、商超、線上電商很方便地買到我們的產品。
因此,2018年我們進行了一個大的調整,在開店上沒那么積極了,我們更多地選擇與第三方渠道進行合作。比如,我們現在已經和全家進行戰略合作,售賣鮮食面包 。
順著這個思路,我覺得我們應該和所有有面包需求的人(無論是超市、便利店、自動售賣機,還是普通的消費者,他們都是我們的客戶)都保持廣泛的合作。
這樣做效果也非常顯著,和2017年相比,我們2018年的營收增長了20%多,達到了2億多。
2
大環境認知:
不是市場變差,而是你的生意被人搶走了
不過,2018年,我也聽很多人給我講過硬幣的另一面。
很多人說今年餐飲很難做,環境不好,但是我覺得餐飲每年都不容易。業精于勤,每一年都需要兢兢業業地去運營。
我認為,今年的情況和經濟形勢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主要是因為餐飲行業越來越細分,每一個細分品類都有很多新的業態在誕生。
舉個例子,以前大家想起丹麥面包,都會想到“起酥類面包”、“丹麥羊角”等等,但是我們去丹麥考察的時候發現,當地這兩三年最流行的是黑麥面包。
這種產品的特點是高纖維、飽腹感強,但是熱量很低、含糖量也很低。有很多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不敢吃面包是因為熱量太高,容易發胖。
但是,這種產品就正好可以滿足這個群體的需求。別人出了這樣的產品,你卻還在用以前的老做法,那就不要怪自己生意變差了。
很多朋友跟我說,今年特別難,麥當勞、星巴克全都在下滑。但是據我觀察,他們的下滑并不是因為市場在變差,而是因為本土的一些品牌在崛起,很多新的東西體驗感做得非常好,你如果不變的話,你的份額就被別人搶走了。
再比如營銷,它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以前大家說營銷做得好,都會說這家推廣做得好。但是我現在發現,真正的營銷,首先是你的產品能夠解決用戶的問題,看你是不是搞清了用戶的需求點。
總體來說,因為整個市場新的品牌越來越多,新的玩法越來越多,而且產品也在日益多元化,不斷從各個維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你能做的,就是不斷迭代創新。
3
品類判斷:
大量面包店會被便利店替代
拋開大環境,如果聚焦到面包這個品類,我覺得未來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中國每年的面包市場增速在20%,現在有將近千億的體量,烘焙這個大品類的體量已經達到了5000億。我個人估計烘焙這個品類今年的增長應該還是在20%左右,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為什么會這么說,因為面包將來一定是剛需,它跟包子是對等的。
以日本為例,日本所有的便利店里,面包和飯團的價格是一樣的,在他們那里,面包和飯團就是對等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他們的面包大部分不是在面包店買的,而是在便利店買的。
這是一個趨勢。我個人的思考是,未來中國的面包店,它的功能同樣會大量被便利店替代。除了高品質、小眾化的面包店,標品化的面包店要么走向便利店化,要么是被便利店替代。
那中國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面包店呢?阻止大家去便利店買面包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和面包店比,便利店的面包看起來不新鮮,塑料袋一套,好像已經生產出來很長時間了。
但是,國內的供應鏈企業這幾年已經飛速發展,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在便利店售賣“鮮食面包”已經完全可以做到,比如我們給全家提供的面包,就是新鮮的、沒有包裝袋的,甚至你一摸還是熱的面包。
4
消費者洞察:
不要再期盼“一招鮮吃遍天”
對于消費者,我覺得有個大趨勢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消費一直都在升級。
只有什么情況下,消費會出現降級?就是出現饑荒了,消費品實在供應不上了。
正常情況下,只要社會在發展,消費是一直都在升級的,只不過中間可能會有波動。像經濟周期一樣會有波動,但是長期來看一定都是在升級的。
所以說,如果餐飲企業說是因為經濟形勢不好自己才不好的,我覺得這完全就是在找借口,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自己沒有做好。
我對消費者的另一個認知是,小族群、亞文化成為了主流。
90后、95后現在已經成為消費主力軍。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拿起手機,就可以去跟世界進行連接。所以,他們接觸的東西很廣泛,成長的環境也非常多元,這就導致他們的興趣愛好非常多元化。
所以,他們的消費需求呈現出越來越碎片化、個性化的狀態。
消費者的這種變化,反映到B端,就是兩點,一是品牌特征的碎片化,也就是說,我這一個品牌只能滿足一部分的消費者。二是,領先的品牌都在做多品牌化發展。
這個變化,對每一個餐飲從業者來說,都是更大的挑戰,原來的一招鮮吃遍天的方式,已經完全不能奏效了。它可能只在某一個區域市場能夠起作用,但是放到別的地方可能已經不行了。
過去一個點子就能快速突破市場,但是現在你除了點子,還需要精細化的運營、專業化的打法,真真實實地服務好用戶的每一個需求,這樣你才可能有突破。
你不可能再指望像過去一樣,一個標準化的產品就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像日本、美國這些國家比較大的餐飲企業,都是多品牌,不同風格、不同價格區間都會有產品。
這也是今年很多人覺得很難的原因,他還是過去的那種打法和習慣,但是消費者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5
外賣市場分析:
不斷降價是不明智的
關于外賣,我覺得這個領域出現的新形勢就是,外賣的紅利已經消失了。
以前每天都有新的消費者涌入,所以你的顧客是源源不斷的,但是現在餓了么、美團幾乎已經把所有的外賣用戶都拉進來了。
大家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斷激活老用戶,甚至是相互搶用戶,所以獲取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
我覺得,現在如果在外賣領域還做比較激進的動作是不明智的,還是要在產品上多下功夫,而不是依靠不斷降價。
但是,對商家來說,外賣該做還是要做。但是你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產品邏輯。如果你只是把堂食的東西簡單照搬到外賣平臺上,這肯定是不行的。
你要搞清楚外賣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外賣的消費場景是什么,用戶是怎么使用你的產品的,你跟別的外賣品牌的差別是什么,這些問題你要搞清楚。
小結
“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在你看到世界這么大的時候,你一定要看,你的團隊有什么,你擅長什么、能做什么。”在采訪的最后,姚天這樣說。
在他看來,管理幾百家上千家店面,這不是自身擅長的,更不是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原麥山丘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不斷深刻地洞察用戶在產品方面的需求。